Thursday, June 21, 2012

船到橋頭自然直

船到橋頭自然直,很多人也知道其意思,是比喻事情看似不樂觀,但問題到最後也會安然解決。以前說出這話時,很多時是帶點無奈的自我安慰。

在這社會多年,發覺很多時情況確會如此,我們不用擔心太多,最後確實會搞掂。是幸運?是命運?非也。是現實中各方的磨合、妥協。

說出這句話,絕非望天打卦自憐自艾。

這句諺語中的橋頭,很多人謂是指橋下的通道。物理上,水流通過這通道,兩邊的水流被橋墩阻隔,形成一條水管似的,水往通道向內流,而船身的流扇形設計,也自然順著水流走,就算之前是歪了、不夠直,也不用擔心撞向橋墩,船會自然受到水流影響筆直通過。是自然的力量驅駛!當然,也有人為人素。船夫也不想撞船白白送死,會盡量配合誘使船隻安然通過。

現實上也如是,大家不想事情告吹,當然會努力令到事情順利完成,這就是現實中的船到橋頭自然直。

哈哈哈,不過橋頭真的是指橋下的通道?我沒有查經考究,但個人的觀感上覺得所謂橋頭其實是碼頭。你看古裝片,古時的碼頭,由岸邊伸出一排,確是像半道橋。船泊碼頭時,起先可能是斜斜地,但靠近碼頭時又會直起來不會船頭撞上碼頭,這是由於較近碼頭的一邊受到海浪反彈的影響較大而彈開,要達至平衡就會使船身直直靠在碼頭旁邊,當然也要有船夫的配合。我覺得這情形也是船到橋頭自然直呀。

不過無論是上述哪個情形也好,不是求求其其也可自然直,諺語也好,現實也好,這個使到自然直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轉灣的空間。河道、通道、碼頭等要有轉灣的空間;做事,要有容許轉灣的餘地。

白白擔心,是沒有意義的。把時間花在處理事情上,又或者去創造一個容許轉灣的空間吧。

Sunday, June 17, 2012

遊地質公園

父親節,參加屋村舉辦的本地團暢遊地質公園,價格廉宜,因為有團體贊助之故。

小時候也會一家大細參加本地團,那時數十元包交通午膳,很抵玩。已是廿年前的事,想來想去,也沒有印象小時候會和爸爸去過本地團,通常也是和媽媽去,爸爸週六日通常要上班。我也搞不清這個父親節是否第一次和爸爸去參加本地團 @@

可惜天色不佳,有點掃興,而且鴨仔團,行程緊密,叫做去過了,但也沒有多作逗留。自己去會較貴,但會 Free 得多。

香港真係有不少奇境呢!

***************************************************
***************************************************
車子駛經一處名為大環的地方,導遊說其實是大「灣」,但以前繪地圖的人員聽不明鄉音,便誤記為大環。

哈哈哈,這解釋我不知真偽,但也頗有趣。我一直不明白,西環、中環、上環的「環」是甚麼意思,這導遊的話,令我忽然想起如果那個「環」便是「灣」的話就甚有意思。查看 wikipedia,也沒有解釋這個「環」是何解,不過查到「灣仔」原來以前是叫作「下環」,那麼「環」原來是「灣」亦不出奇。有沒有人熟知香港歷史而知道這個「環」的真確出處呢?

Monday, June 11, 2012

其情可……?

上星期扭開電視收看香港早晨,人潮洶湧,所為何事?原來是六四廿三週年集會。

下一則新聞,同是人潮洶湧,原來是千里之外英女皇登基鑽禧慶祝活動。

這星期,繼續萬人空巷,原來是關於李旺陽先生離奇死亡事件。

眼見英國人高高興興大肆慶祝一番的那種投入,與港人上街的那份堅定,性質不同,但其情同出一轍,就是來自對國家的熱愛,突然,我對「國家」一詞的體會,進入了另一層次似的,心頭那份衝激,揮之不去。

回想起來,我這條蛋散,印象中從沒有因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感到驕傲,從未因為領導人的英明神武感到自豪。

哈哈哈,可能那群人在竊笑班紅鬚綠眼為何會對一個權力的象徵為之雀躍。無錯,要改造,要好好國民教育一下我們的下一代,學習為毛主席這個中央集權的實體歡呼萬歲。

算吧啦,上班去,做到筋疲力歇,繼續過營營役役的打工仔生活。

Monday, June 04, 2012

倉頡五

原來很多人也不知道倉頡輸入法有很多不同版本。

大約十二、十三年前,我學習倉頡輸入法。大家初學倉頡時,有沒有發覺部分中文拆碼規則奇特,根本不合原本的拆碼原則?

例如:
「麵」為何是「十弓一田中」而不是「十水一田中」?
「兔」為何是「弓山戈」而不是「弓日竹戈」?

以上示例,較先的拆碼,就是「倉頡第3代」的拆碼。不能解釋,唯有死記,日子久了,打慣了,看見文字,指尖便自動遊走去適當位置按下鍵盤,都沒有理會甚麼拆碼原則。

有一段時期,為了打字更快,對中文輸入法為之著迷,學過快倉,他是倉頡的改良版,設有容錯碼,還有兼容倉頡第五代。此時,我得知倉頡原來還有第五代,細看之下,發現拆碼規則更合邏輯。不過日子久了,積習難改,我還是用回倉頡第三代。另一個原因,因為倉頡五不流行,桌面上最常用的作業系統 Windows,內置的倉頡正是基於倉頡三而建立。你懂倉頡五,但你未必在自己的電腦內打字,還是用些較常用的方法吧。

這段往事,轉眼間過了十年。

約半年前,我轉用智能電話,向朋友訴說不習慣當中的中文輸入,因為我的手機上內置的倉頡拆碼是跟倉頡五的取碼。朋友聽到後,為之驚奇,此時我發現大部分人也不知倉頡有分多個版本。

結果,我在手機上安裝了其他輸入法來打倉頡三。

順道向大家推介,我用的輸入法軟件名為 CedIME,志恆介紹給我的。我部機較細,指頭較大,常常按錯,但此輸入法有容錯碼,例如「我」應該輸入「竹手戈」,但一時按錯隔離,打了「土田戈」,他也會知道你想打的就是「我」,很方便呢。

有關倉頡輸入法的介紹和歷史,請看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89%E9%A0%A1%E8%BC%B8%E5%85%A5%E6%B3%95

有關倉頡三和倉頡五的差異:
http://zh.wikibooks.org/zh-hk/%E5%80%89%E9%A0%A1%E8%BC%B8%E5%85%A5%E6%B3%95/%E4%B8%89%E4%BB%A3%E8%88%87%E4%BA%94%E4%BB%A3%E7%B7%A8%E7%A2%BC%E5%B7%AE%E7%95%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