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4, 2014

Google Drive and Chromebook

不知大家有沒有附費使用 Google Drive 的服務?最近見到一個優惠十分之抵用。

過往買 Chromebook,Google 是會送兩年 100 GB 的 Google Drive,現時有節日優惠,買 Chromebook 是送出兩年 1TB 的服務!

http://googledrive.blogspot.hk/2014/11/getting-in-holiday-spirit-1tb-of-drive.html

去 Amazon 查一查,發現 Chromebook 亦在做節日優惠,最便宜的數款型號均在 USD 200 之下!抵玩過平板電腦。

查一查 Google Drive 的價格,現時 1TB 服務每月須 USD9.9,即是兩年要 USD237.6,Google 這次送出的服務價格本身較 Chromebook硬件還要貴呢!哈哈,有需要的話買一台 Chromebook 回來,如果 chromebook 無用,找法子脫手,可說是賺了!

不過在香港不能直接向 Amazon 訂購 Chromebook,有需要的話找其他代購服務幫手吧!

講真,如果 Chromebook 有港行,就算維持 100GB,我覺得以千多元港元來說實在吸引。輕,薄、有 Keyboard。要 touchscreen 的話,最便宜的型號在三百美元之下。不過 Chrome OS 暫時對我來說不太實用,但見網上教學,有方法運行 Android Apps 及安裝 Linux,這樣做會實用得多!

不過 Google 近年力推 Chrome OS,特別是在教育市場!

哈哈哈,有空的話,在自己的 Desktop 安裝 Chromium OS 體驗一下先,或許一試難忘 :P

大數據

大數據 (big data) 這個課題近年炒得很熱,但在香港像不太熱烈似的,哈哈,或許,因為這個暫不是能令股票市場興波作浪的概念吧。

這個概念在台灣看來熱得多。在書局,會見到數本台灣出版的書籍,書名均有「大數據」三個字。某日在圖書館翻閱台灣的舊雜誌,也是以此為題。原來鴻海科技集團 (Foxconn,富士康的母公司) 董士長郭台銘先生在數月前甚至誇口,要出三倍人工與 Google 搶員工呢!很熱鬧啊!

簡單來說,大數據就是從大量數據中找出事件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是指統計上的關聯 (statistical correlation),而並非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 (causal relation)。兩者有甚麼分別?例如早上鬧鐘響起起床的時候,我常會聽見小鳥的叫聲。因為鳥聲而出現鬧鐘聲?這是因果關係,但此情況下這個因果關係並不成立,因為鬧鐘之所以會響很明顯是因為我調校了鬧鐘,而不是因為有鳥聲。那麼是否因為有閙鐘聲而出現鳥聲,這果也是因果關係,我不知道是否成立。但是,鬧鐘聲與鳥聲在我起床時很多時會同時出現,兩者便算得上有一個統計上的關聯,當中可以存在或不存在因果關係。

看該雜誌,見到一個厲的例子,應該是引述自某本講大數據的著作。話說美國有關當局欲了解流感爆發的情況,但當等到醫療機構的匯報、醫生的判斷,以及種種原因,實在須時太久而且也不準確。而 Google 則想出一個方法,利用它自身搜尋引擎的優勢,用一些方法找出了搜尋字眼與流感暴發的關聯,有效且準確地預測到流感爆發!

關鍵在於,如何有效處理大量數據。以前,受時間、金錢以及種種資源所限,要收集大量數據很困難,就算收集到大量數據,要對其進行分析及研究亦十分困難的。於是往往只從母體 (population) 抽取樣本作研究 (sample) ,亦發展了相關的數學理論。

隨著電腦的功能日益強勁,以前不可能的事在今天亦變成有可能。Google 在這個年代,可以說掌握著絕對的優勢,它的業務可以說掌握著收集、處理以及分析大量數據的技術。預測流感暴發,是就特定目的來作出預測,如果沒有明確特定目的,便是預測未來吧!或許它日大家進入 google.com 進行搜尋,除了會看到 web, image, map 等數個範圍,還會有 prophecy 吧?實會準過黃大仙!

哈哈,真的嗎?我當然不會知道。但是近十年這世界產生的數據日益增加,當中九成九可能都是垃圾數據。科技日益進步,我越覺得真正有貢獻有意義的科技是越來越少的,不同的高科技產品使人目不暇接,我們會看到哇一聲,驚訝著這些以前看似不可能的技術,腦袋被一剎那的刺激所蒙騙,乖乖地付出花碌碌的銀紙,浪費了不少光陰。

預測未來?更重要,這個技術能夠分辨出垃圾與非垃圾!

大家有使用方糖 (sugar cube) 嗎?

某天閒逛超級市場,對著貨架上各式各樣的糖在發呆,想起了小時候曾有一段日子,社會上是流行過「方糖」的。

大家有用過嗎?像是把白砂糖壓成正方體似的。那時太古出品的方糖,盒子是紅色的,記得家中亦曾買過來使用過一段短時間,後來為甚麼不買?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砂糖較抵用吧,而且份量的控制也較方糖方便。

以前的餐廳、茶餐廳,也是用方糖的。記得電視劇的對白,在餐廳中飲東西,一人打開蓋子,就會問同行的朋友「你要幾多粒糖?」,或者「你要 2 粒糖,對嗎?」,有時一些人會要 3 粒糖的!現在想起來,3 粒糖應該超甜的,一粒糖的份量印象中多過一匙糖呢!

現在茶餐廳那個盛載糖的罐內,所載的通常是白砂糖,餐廳、快餐廳則用包裝糖吧,看起來較衞生。

那麼,現今還有甚麼人會用方糖呢?

有一種糖,我覺得很特別的,就是啡糖 (brown sugar)。我講的不是食糉用的啡糖,而是那種透明、帶有啡色,粒狀結晶似的,結晶體較砂糖大粒得多!

我鍾意飲咖啡,但有一段時期,我是不會在茶餐廳飲熱咖啡,要飲,就飲凍咖啡!不知何固,我覺得茶餐廳的熱咖啡是超難喝的。

後來,發現原來像 starbucks 等咖啡店,飲咖啡是可選擇用白砂糖還是啡糖的,或許不同的咖啡應配上不同的糖。在一些茶餐廳,飲熱咖啡也是用啡糖,我覺得美味得多!之後,在茶餐廳點熱咖啡的話,如果無啡糖,我發覺就算不加糖也較加白砂糖美味。港式茶餐廳那種熱咖啡,在加了白砂糖後簡直把整杯咖啡也毁掉,而啡糖配咖啡則把咖啡的味道提升去另一個境界,確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