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5, 2015

Ender's Game

最近看了一部科幻小說,《戰爭遊戲》(Ender's Game)。

話說我本來想借飢餓遊戲第三集,明明在電腦見到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去到書架就找不到。突然見到一本XX遊戲,拿來一看,噢,原來並不是飢餓遊戲,而是戰爭遊戲!看封面的介紹,像是大有來頭。份量約四百多頁,讀者對象應該是 young adults,感覺上輕快易明,於是借來一看。

看畢後,覺得很正。故事背景是未來的地球,經歷了兩次外星蟲族的入侵,為了應付第三次入侵,會在地球上挑選優受的小孩接受訓練。主角安德便是其中一名小孩,故事便是講述他被選入訓練學校直至打敗蟲族的經歷。

在我的角度,其實我不認為這是科幻小說,這是一部以科幻作包裝的小說。如果只講科幻,在發表的年代或許驚為天人,但在今天的眼中,不是甚麼新事物了,例如故事中的網絡世界,在今天已得到廣泛應用。故事中戰鬥學校常用的電子書桌,雖然今天電子校園仍未普乃,但在發達地區哪有小孩未用過平板電腦?重力的控制在今天仍未可行,但已有不少科幻故事有所描述,哈哈,打機時我也在無重力狀態下作戰呢!

隨著時代的改變,新的科技會漸成落後,但好的故事當中所帶出的訊息,是永垂不朽的。在今天的用語,安德應該是「資優」兒童,資優兒童會有乜壓力,相信此書會給予大家部分答案。作者創作故事的時代,正正是東西冷戰,故事中的地球政治氣候亦帶有這個氣味。雖然東西冷戰已結束,但環顧四周,宏觀如世界大事,抑或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政治生態也是這個樣子,權力與利益的遊戲!

在香港,大部分人,包括小弟,並沒有受過軍訓。我相信受過軍訓的話,閱讀此書會更能找到共鳴。

實在很奇怪,為甚麼很多近代外國經典小說在華文世界未受重視呢?

例如 The Lord of the Ring 亦是一大經典,但若非有 Peter Jackson 的電影版走紅,相信今天在香港不會有多少人知道。

Philp Pullman 的 Dark Material Trilogy,大家聽過嗎?也是經典作品,可惜早幾年第一部曲的電影黃金羅盤未能走紅,現今在書店也難以看見有關小說。

Ender's Game 的出現、走紅年代,正好是我的讀書時期,但並未有師長向我們推介這青年讀物呢!

該小說在推出時,同一年內奪得兩個科幻小說大獎:Hugo award, Nebula award!

上 wikipedia 一查,這個 Ender's Series有好幾部,作者 Orson Scott Card,是至今唯一一位連續兩年套得這兩個科幻小說大獎,分別是 Ender's Game,及這個系列的第二部:Speaker for the Dead。

想借第二部來看,原來暫未有中譯本,更不用說這系列的其他幾部,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我所看的《戰爭遊戲》,是由少年天下於2013年出版。看 Wikipedia ,台灣在2005年出過另一個繁體版,而大陸在2003年也出過簡體版。留意,無論是2003、2005還是2013,均與英文原版相差了好一段時間!或許這類小說真的不合這地區的口味。香港人最熟識的科幻作品,應該是衛斯里系列?

個人覺得,科幻小說不受重視,或許與我們的教育有關。科學教育,科普作品,科幻小說,三者可謂相輔相成。有這個思維,才可接受到這類作品,而這類作品,亦可以刺激我們的思維!

少年天下於2013年出的版本,相信出版視是希望藉著2013年的電影版會帶起熱潮催谷銷量。可惜電影版也不是突出,在華語地區亦未受重視,坦白說,我個人甚至沒有印象在香港上映過這電影。事實確曾上過,可能那段時間我在處理結婚事宜並未留意。

有朋友說電影版其實很爛,但我看完小說版亦很有興趣看看電影版。果然,三個字,爛得很!

有如哈里波特電影版,我覺得這類電影最大問題是假設了觀眾看過小說,以致角色的朔造十分薄弱。如果未看過戰爭遊戲小說,你是無法理解各人的行為舉動,一切也變得不合理!

更甚者,是刪去了地球方面的故事,只集中在安德身上,你會覺得是看著一班傻仔糊裏糊塗唔知搞乜,但最後拯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