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報,讀到一篇有關誠品的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10/18827431?top=12h
四年前鬍鬚曾訪台,得知誠品想進駐香港,我都半信半疑,以香港這個租金,做到嗎?
(見此文:http://deadfatboy.blogspot.hk/2010/09/follow-up.html)
兩年前到台灣,是我第一次,亦是至今唯一一次去台灣,我發覺原來誠品也不是甚麼文化神話,商品各適其適,應有盡有,原來也是一個商業品牌罷了,資本主義的生意,來香港這個資本主義之地,又怎會不行呢?只是我一直道聽途說,把「誠品」套上了文化光環罷了。
(見此文:http://deadfatboy.blogspot.hk/2012/04/20125.html)
不知是否我兩年前去的台灣誠品店太商業化,還是大部分港人去的誠品店太書店化,我覺得多人也把誠品的文化價值神化了,大家也在旨望誠品的引入能推動本地的文化普及似的。尤其是剛開始時,大家好似忘記了香港傳統的大小書店。是大家覺得本土書店做得不夠好嗎?
台灣,誠品也是一個商標,可能對文化也有所推動,部分分店太商場化,但誠品,也是佔整個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而矣,不喜歡商場化的誠品,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書店,文、史、哲、理、消閒、應用,各類書籍應有盡有。
香港,就算你計唔計誠品,書種都較台灣小。特別是對我這種喜愛閱讀理科書籍的人士,科普讀物與台灣比較起來就更是少之又少。
但香港同台灣這個差異,是因為香港傳統書店不夠落力嗎?
說到底,書店的角色除了推動文化發展之外,也只是一盤生意。有甚麼類型的客,商店就提供甚麼類型的服務。在香港就算勉強引入很多嚴肅性的書籍,到頭來也只會無人問津。
與其說香港誠品商場化,其實台灣誠品已是商場,甚至是香港的書店誠品化。這個誠品,是真實的誠品。
不過誠品這個偽光環,也有其好處。起碼開業初期,令本地書店不敢怠慢。如兩年前銅鑼灣商務的大翻新,相信也與誠品有關。時至今日,誠品這個「衝激」已經「消化」了。誠品也好,三中商天地大眾也好,也是一盤生意,也在尋找在香港生存之道。「商場化」,本身已存在,來到香港這種「商場」,順勢而矣。三中商,其實算係無咁商場化,但更年亦多賣了很多其他東西。例如數百元一個護墊。哈哈,要閱讀當然要有良好的姿勢XDDDDD 有沒有效,各有各說啦。單從賺錢而言,這些東西更好賺,只是店舖也有甚文化良心,一直抑壓非書類商品的佔店的比重,但如果情況繼續,還能捱得住嗎?
唔知大家有無留意,無論在誠品還是其他本地書店,兒童部也越來越大?家長的錢是最易賺吧!人人也想贏在起跑線。這班被迫睇書的小孩,二三十年後,不知會否厭惡睇書呢?未來的書店發展如何,都係睇呢班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