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10

Let Me In

近日看了一套我十分喜愛的電影,Let me in,香港譯作《吸血兒凶》。改篇自著名瑞典電影 Let the right one in,不知這套原作有沒有在香港上映?我就沒有入場看過。

同一日,我還看了《告白》,看完兩套電影後,第一個感覺其實我覺得《告白》較好看,但往後我不斷回想 Let me in 中的情節,還看回原著小說的中譯版《血色童話》,再找回瑞典版的電影 DVD 來觀看(好撚貴 $99,我見美國amazon 都唔駛9蚊美金,bluyray 都唔駛13蚊美金,不過要另加運費,頂。出左 BLuyray 後我見美國的DVD 便宜了不少,係香無乜點平……)。雖然《告白》也是一套十分好看的電影,但我還未有意欲去看《告白》小說版。

電影初段,是頗悶的。慢慢看下去才開始好看。當時我在想,如斯氣氛、節奏,應該不是港人愛看的主流,肯定唔會大收,完場聽到觀眾的反應,更覺票房會仆直。沒有查閱相關資料,但這套電影上映第二週,只剩下極小數的影院播放,看來票房也不是好。

看過這三個版本,我覺得香港版電影譯作《吸血兒凶》,實在爛到爆,我猜想很多入場的觀眾,都抱著看驚慓、血腥電影的心態入場,這樣定必失望而回。Let me in 和 Let the right one in,意思相類似,看完電影/小說後,覺得兩個名稱也很配合故事。中譯版小說叫做《血色童話》,也有其意思,是對此故事的令一角度上的描述。真不明白為何要再譯多個爛名出來。

瑞典電影版曾拿下很多獎項,可能正是如此,宣傳上都提及改篇自瑞典版。但我看過後,覺得 Let me in 其實不是一般荷里活翻拍外地著名電影咁簡單原裝照 dup (如 Rec 的荷里活版真係爛到爆),大路相同,但細節同原著差異頗大。電影來說,我較喜歡這個荷里活版的 Let me in。

瑞典電影版的劇本,是由原者小說作者所編寫。可能正是如此,與小說是極為相似,只是把一些枝節刪減,對人物的刻劃也不及小說版深刻。結果,雖然有些枝節已刪減,但仍出現有太多東西要在不夠兩小時內的電影中交代,很多地方也像差了一些。不過這個小說電影版拍出原著的神髓,還有那種詭異的氣氛。

而荷里活版,對小說版作出更大幅度的改寫和刪減。就材料上,荷里活版比瑞典電影上更少,但好處是騰出了更大的空間去刻劃主線。有些地方,我覺得瑞典電影版可能想貼近原著,但又刪減了些描述,出來的效果是不合理的。反而荷里活版的描述就可以自圓其說。例如末段雷基找上門那段,真不明白電影版中如做出來,小說版是有解釋的。荷里活版中刪去了雷基等人的舖排,改為警探查案,到了「找上門」比起瑞典電影版合理得多。當然如果時間許何,保留一整段舖排,去到「找上門」果一段會更好看。

Father/哈肯的行兇過程,在小說版中有大量內心描述,都幾好看。但到了瑞典電影版則顯得平淡。荷里活版把這些過程改寫,既然拍不出內心,就拍出視覺上的震撼,我就覺得幾好。

畫面、音效的處理,也是荷里活版較好。看得出荷里活版的經費較多吧。

選角上,瑞典版電影的主角外型較像電影中的描述。荷里活版則如原著不同,但能拍出這個荷里活版本身的風格。特別係女主角,實在演得很好,很難想像年紀小小就有咁出色的表現,之前還做過 Jack-ass 入面的 Hit girl,和 Let me in 的 Abby 差別很大,實在犀利。哈哈,還有荷里活版中欺凌男主角的同學仔,較瑞典版的像樣。

還有,瑞典電影版比小說版已刪減一些黑暗元素,荷里活版刪減得更多。

例如Father/哈肯,的「癖好」,兩個電影版也沒有提及,因為兩個電影版也刪去了哈肯死後的一段吧。男主角對兇殺案新聞的興趣,荷里活版是沒有提及,荷里活版的男主角純真得多,使觀眾對他被欺負會倍感同情。

哈肯與女主角的關係,各版的處理也有所不同。小說中,是類似主僕的關係。瑞典電影版,沒有明確交代。
而荷里活版,從男主角在女主角的房子中所看到的舊照所見,我猜,是兒時的玩伴、戀人……但這個猜測都幾可悲,意味著數十年後的男主角,就像今天的哈肯……
今天,他們相愛,但往後會發展成點?在荷里活版有哈肯這人版,實在不禁令人留下一些陰影。

不過荷里活版的男主角有樣野比瑞典版幸福。
劇中,女主角說:I'm not a girl.
荷里活版沒有進一步去詮釋,上文下理,我的理解是 I'm not an ordinary girl。因為是不老不死的吸血殭屍……
瑞典版中往後發展下去有所交代,not a girl, not a boy……小說版中還有一段女主角過往的悲痛經歷……
都幾噁心。

荷里活版把很多東西也淨化了,是兩口子純真的愛情故事。

近年我看電影實在看很太濫,已經很少有電影在我畢後也能令我著迷。

Who let me in?
哈哈哈哈哈哈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