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街見到一個招牌,讀落怪怪的,細想一下,原來那些中文字是由右至左書寫,與現今所用的左至右不同,所以看起來很怪。
中文古文,橫書是由右至左書寫。直書的話也是由右邊開始,寫滿一行便寫在左鄰的一行上。我記得小時候報章的橫向標題也是由右至左編排的。何時開始轉變為左至右?為甚麼有這個轉變?因為英文的影響?電腦排版、軟件的影響?
哈哈,我沒有打算談談這種轉變,反而我想知道點解以前是由右至左書寫。我想來想去,也覺得中文橫書的話由左至右是比由右至左書寫自然得多。
首先,大部分人也是用右手拿筆。由右至左寫字,墨漬未乾,便會弄污右手了。由左至右書寫便沒有這個問題。
第二,看看我們的中文字字型和筆順,每個字都筆順都是由上至下、左至右。通常在左上角起筆,右下角收筆。想想我們如果橫書時由右至左書寫會出現甚麼問題吧。寫一個字,當然沒有問題。試寫一行吧,在第一個字的右下角收筆,右至左寫的話,筆尖便要反向往左跨一大步,才可作第二個字的起筆。如果由左至右書寫,第一個字收筆後,很自然地往右上移動少許便可作第二個字的起筆。如果寫行書、草書,問題更大。如何在第一個字的結尾「賴」過去第二個字的起筆!?橫書便不可寫出連綿不絕、氣勢磅薄的行書和草書了。
或許是因為古文中,隶書、篆書,字體是一粒一粒像圖畫似的,所以書寫時問題不大?
但當演變為楷書、行書、草書,這個大問題也不矣為言?古人崇古守舊的性質蓋過了我們的實際需要?就這樣維持了過千年。
我們這個民族有這種思維,難道古時的帝皇都覺得自己可以千秋萬世。變,在我們普通人心目中就如洪水猛獸。
5 comments:
如果用右手寫字,用左手 unroll 竹簡,咁就從右至左寫方便啲...
原來如此。
但竹簡已是上千年前的產物吧?
到了紙筆墨硯的年代,還把這種不方便的習慣保留了上千年?!我覺得實在神奇。
我都係老作啫...
不過,就中文字來說,幾千年的字到底是不合時宜。
為何真菌及細菌要用同一個字?不可以做一個 "疒囷“ 的新字?
其實我一直似為細"疒囷"是正確的寫法,但打不到這個"疒囷“字,在 wiki 查到才知是"菌"...
Google 了一下找到了: http://www.joetsang.net/chineseway/chineseway.html
"他的解答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為詳盡的分析。許進雄認為,「只要把竹子劈成長條稍為加工就可得到平坦而可書寫的表面(錢存訓, 文書: 104)。再在火上炙乾,就易著墨而不易朽蠹。在窄長的表面上書寫,由上而下作縱的書寫,遠較橫的左右的書寫方便得多。因為橫著書寫,竹片背面的彎曲會妨害手勢的運轉和穩定。一般人以右手書寫,也易於左手拿著直豎的竹片,寫完後以左手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故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排列,就成中國特有的書寫習慣」。"
其實從最早的甲骨文已經直寫、
由右到左了,這習慣從甲骨到銘文,
沿用到簡牘,由簡牘到今天。
至於是否真以左手排列竹簡,
目前也沒有確鑿的證據,
竹簡是用綁的,照理說左綁右綁應該都可以啊。
方不方便是習慣成自然吧,
是文化的一部份,
就像很多人覺得刀叉比筷子方便,
中國人還是用筷子啊。
Post a Comment